中华文明自带交融基因,在不断交流交融中屹立不倒、演化创新、发扬光大,孕育和形成了全新的文明交融论。
中华文明所秉持的文明交融论,把握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的历史经验与规律,摒弃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和强化冲突的文明观,与“文明冲突”“历史终结”等西方理论形成鲜明对比,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新的范式。
文明交融论由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在实践中充分检验,在发展中不断丰富。
文 |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课题组
当前,国际局势波谲云诡,局部冲突持续升级,人道主义危机频发。冲突背后,“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旧思维沉渣泛起,种族歧视、宗教极端事件挥之不去,世界经济复苏道阻且长,人类文明再次走到十字路口。
“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表明,世界文明从源头起就是多样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合乎历史理性的大道。
中华文明自带交融基因,在不断交流交融中屹立不倒、演化创新、发扬光大,孕育和形成了全新的文明交融论。这是基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与价值立场的全新的文明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为代表的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新模式。其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贡献融通天下的中国智慧,为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发展、繁荣进步提供思想启迪,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原创性贡献。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华堂国家书房(2024年8月23日摄) 杨乐摄/本刊
交融厚植文明基因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交融,深植于中华文明的古老基因。
来源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走进云南省洱源县郑家庄的民族文化广场,能看到汉族的石狮子、白族的本主庙、藏族的佛塔,各民族团结共荣的痕迹已深深镌刻。居住在这里的汉、白、藏、傣、纳西、傈僳、彝7个民族180多户群众,在50多年时间里和睦相处、亲如一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于中国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绵延不断的历史发展,创造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体现于“两个结合”的化学反应。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主建筑文华堂,“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引人领略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非凡魅力;登上建筑群制高点文瀚阁,“真理之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典版本展”,触人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两者荟萃于新时代的国家文化殿堂,从版本角度写下“两个结合”的生动注脚。
实践证明,“两个结合”的主体在反复的碰撞、汇通与重组中取长补短、超越自我,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
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铁路通欧亚、港口连五洋、高峡出平湖、稻麦遍地香……中国式现代化与各文明偕行共进,为越来越多的人照亮梦想。经过十一年来的建设和发展,“一带一路”凭借其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伟大实践中的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融合双赢,并滋养更大范围的文明交流互鉴。
浓缩于交往交流的文化底色。中华文明坚守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基本立场,既善于吸纳其他文明的精华,也乐于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千里沙漠戈壁,驼铃声叮叮当当,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和四大发明、养蚕术传向世界,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也传入中国……敦煌壁画中“三兔共耳”的图案在阿富汗、埃及、德国、英国等多地出现就是例证。
交融形成文明气度
中华文明历经5000多年历史变迁形成的交融哲学,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注入蓬勃新活力。
有源有流、有根有脉,在交融延续中坚守自立之本。中华文明从起源、发展到传承至今具备连续不断的历史脉络。每一次文明碰撞之后产生的融合交汇为中华文明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即便近代面对西方文明猛烈冲击,却依靠极强的韧性和调适能力,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源远流长的文明连续性,成为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未来中国的关键。
与时偕行、革故鼎新,在交融发展中坚守自强之道。中华文明能够历经5000多年历史变迁始终保持生机活力,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形成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一系列划时代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引领当下中国开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与时偕行、革故鼎新成为中华文明的鲜明底色和创新源泉。
九州共贯、道通为一,在交融升发中坚守自觉之魂。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光前裕后、开放包容,在交融育新中坚守自信之基。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讲信修睦、守中致和,在交融互鉴中坚守自为之要。中华文明自古崇尚和合,农耕文明的漫长演化,积淀出追求秩序、稳定内敛、爱好和平的文化性格。哲学思想主张“和实生物”,生意场上“和气生财”,生活中“家和万事兴”,人际关系上“以和为贵”,中医遵循“阴阳调和”,这体现了中国人不偏激、不极端,平和做人、平和处世之道。
演员在苏州虎丘山景区为游客表演昆曲(2024年10月19日摄) 杭兴微摄/本刊
交融彰显价值主张
在关乎人类文明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上,中华文明所秉持的文明交融论,把握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的历史经验与规律,摒弃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和强化冲突的文明观,与“文明冲突”“历史终结”等西方理论形成鲜明对比,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新的范式。
主张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执政理念,也是中华文明交流交融中始终坚守的价值追求。
今天的中国,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充分结合人民性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顺应人民对文明进步的渴望,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全民共享文明发展成果,形成了完全有别于西方文明的“以资本为中心”“资本至上”的文明融合发展方向和多维价值取向。
主张守正创新。中华文明坚持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和自觉性,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进而在自身文明发展的同时与其他文明交流交融以求实现共同繁荣。
“守正”就是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创新”就是勇于探索、开辟新境。近年来,《千里江山图》《守望吧疆山》《永乐大典》等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广受欢迎;《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唐宫夜宴》等蕴含中华文化气度风范的影视作品不断涌现;福建福州三坊七巷、广东潮州牌坊街和新疆喀什古城等“老街巷”变为“新地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老百姓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切身体验之中品味美好新生活。
主张交流互鉴。文明的交融,是以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为前提,坚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文明主体,基于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历史上,多元文明相互遇见、彼此成就,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大发展、大繁荣,书写了美美与共、交流互鉴的灿烂篇章。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践行文明交融理念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流。
主张命运与共。面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共同愿景,中华文明倡导在文化尊重、平等对话、文明交融的基础上,筑牢命运与共的价值共识。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中华文明秉持“命运与共”的文明交融理念,倡导世界不同文明生命体携手共同应对世界之乱、时代之问。
“世界各国与其在190多条小船上,不如同在一条大船上,共同拥有更美好未来……”习近平主席2022年1月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用形象的语言阐释世界各国文明发展休戚与共的本质。文明的交融,应始终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为前提,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识,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交融共生中寻找共同价值、共同方案,共建美好世界。
主张和合共生。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
有别于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用一种标准、一把尺来衡量这个世界,文明交融论浸润于几千年古老东方大国的卓越智慧,根植于中华文明“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和合共生”的价值理念,照亮各族人民、各类文明相互交融、携手前行的未来之路。
2015年9月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并阐释其基本内涵,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此后在许多重要双多边场合,习近平主席围绕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人类文明中最深层、最普遍的追求,是中国为当代世界消除对抗、实现和平提供的重要思想公共品,为不同文化和国家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共同的道德基础,促进了世界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交融绘就文明未来
人类文明未来应该以何种形态,引领人类社会发展?文明交融论以其独特气度和文明境界,提出了“中国方案”。
破解“文明冲突论”,消除歧视实现平等。
以交融化解冲突,以对话抵消对抗,以理解代替误解,以共同价值凝聚人类共识。在推进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以文明“平等、交融、共生”取代文明“等级、优越、对立”,寻找文明视域的交汇点,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交往格局,有效避免文明间的误解和冲突,促进人类文明永续发展。
超越“历史终结论”,破除单一路径偏见。
一国之现代性,必须首先保持自身独立性和主体性,重视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承袭与重塑。在确立本国文明主体性的基础上,以开放平和的心态,理性面对外来文明,尊重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将传统文明优秀成果与现代文明先进特性深度融通,打破西方“传统—现代”二元对立和文明发展“唯一终点”等话语陷阱,实现本国文明的现代化再造,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文明新秩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生。
超越“文明优越论”,重塑本国与他国关系。
历史反复证明,“本国优先”“以邻为壑”从来都不是文明发展壮大的正确路径,反而是文明日渐封闭、走向衰落的标志。国与国之间应摒弃狭隘的种族主义、排外主义,充分尊重和接纳其他文明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关切,进而跳出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西方中心论”的思想陷阱。
海纳百川成其大。
文明交融论由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在实践中充分检验,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必将凝聚成为更多热爱和平、追求进步文明人士的共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